“2020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解读会在京召开 二维码
18
发表时间:2021-04-15 16:05来源:世界环境 ![]() 2021年4月14日,由《世界环境》杂志主办的“2020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解读活动今日在京举办,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主持了该次活动。 《世界环境》杂志于2020年末启动全球十大环境热点的评选活动,通过专家评选和网友投票,最终涉及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碳中和等内容的“2020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在众多环境新闻中被评出。 据悉,这次评选出的热点包括:“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明确2035年发展蓝图 擘画生态环境保护愿景”“科学研究新成果发布,提升对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和生态红线认知”“首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庆祝活动在韩国举办”“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全球气象灾害频发”“欧盟实施《欧洲绿色协议》《欧洲气候法》,为绿色低碳目标护航”“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获关注”“拜登做出重返《巴黎协定》承诺”等内容,涵盖了2020年度全球环境领域最主要的话题,涉及与环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若干重要领域。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解读拜登做出重返《巴黎协定》承诺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解读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获关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解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 在“2020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中,关于中国绿色发展的相关内容引人关注。当前,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中国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将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未来五年,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减少;到2035年,中国碳排放达峰值后将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描绘的中国未来五大发展愿景中,关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目标设定成为一大亮点。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并提出三点倡议。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在2020年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20年,有关地球自然生态的科学研究报告相继发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近半个世纪,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8%。其中,淡水地球生命力指数监测了944个物种、3741个种群,覆盖了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数量平均下降了84%,相当于自1970年起每年下降4%,相较于海洋或森林,其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更快。该报告聚焦“地球健康,人类健康”主题,呼吁各国彻底摒弃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其他国际商定的环境目标。 此外,在“2020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中,美国总统拜登关于气候变化的作为也被列入榜单。当地时间2020年12月12日,现任美国总统拜登做出在2021年1月20日重返《巴黎协定》的承诺。拜登说,“我们将团结全世界,推动取得更大更快的进展,直面气候危机”。拜登宣布回归《巴黎协定》,让美国与《巴黎协定》之间出现了转圜的余地,给重塑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带来新机遇。 虽然道路曲折,但是人类正积极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挑战和各类全球环境问题,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实现人类绿色发展。从“2020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可以看出,守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附: 2020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事件 一、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并提出三点倡议。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二、中国明确2035年发展蓝图 擘画生态环境保护愿景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描绘了中国2035年发展蓝图,擘画了中国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愿景。 未来五年,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减少;到2035年,中国碳排放达峰值后将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在全会描绘的中国未来五大发展愿景中,关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目标设定成为一大亮点。 当前,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中国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将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研究新成果发布,提升对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和生态红线认知 2020年,有关地球自然生态的科学研究报告相继发布。报告系统审视了遭受严重破坏的全球生态环境,呼吁世界各国提升对于地球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和生态红线的认知,与自然和谐共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后疫情时代建立在地球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经济复苏。 2020年9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近半个世纪,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8%。其中,淡水地球生命力指数监测了944个物种、3741个种群,覆盖了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数量平均下降了84% ,相当于自1970年起每年下降4%,相较于海洋或森林,其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更快。 2020年9月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提出减缓及遏制自然加速退化趋势的八项变革,以拯救地球,确保人类福祉。 2020 年 12 月 20 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全球环境展望6》(GEO-6)中文版报告。该报告聚焦“地球健康,人类健康”主题, 呼吁各国彻底摒弃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其他国际商定的环境目标。 四、首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庆祝活动在韩国举办 在联合国环境署推动下,联合国大会于2019年通过决议将9月7日设定为“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强调提高公众意识并提倡采取行动改善空气质量。 2020年 9月7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韩国举办的首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庆祝活动的致辞中表示:“全世界每十人中就有九人呼吸着不清洁的空气。当前空气污染的严峻程度要求政府、企业和社区采取果断行动,停止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而使用清洁、可负担的可再生能源。在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让我们承诺向更清洁、更绿色的经济转型,确保所有人的健康。” “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也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全球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团结和行动,包括空气质量数据的收集、开展联合研究、开发新技术和分享最佳做法等。 五、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水”入海方案引发抗议 2020年10月,日本宣布将于2022年起,将福岛核电站泄漏产生的上百万吨核污水,降低放射浓度后排入太平洋,这一方案一经提出,就受到各方的抗议与反对。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距今已有九年多时间,尽管如此,核辐射的阴霾依然笼罩着日本民众的生活。2020年11月16日,日本东京大学科研团队发布研究成果,称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采集的地下水中,检测出含有超过自然标准浓度的放射性物质——氚。 六、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全球气象灾害频发 英国公益团体基督教救济会2020年12月28日发布报告。报告显示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正在加剧,无论亚洲洪水、非洲蝗灾,还是欧洲和美洲的风暴,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2020年在继续肆虐。报告预测,随着全球变暖加速,这类灾害会更严重。 报告所列2020年全球十大损失最重的气象灾害中,5场关联亚洲不同寻常的雨季。2020年,大西洋出现30场获得命名的飓风,打破纪录,导致至少400人死亡、经济损失410亿美元。2020年12月,澳大利亚东海岸发生强烈风暴。在欧洲,致命热浪发生的概率比一个世纪前增加将近100倍。 2020年,美国和日本两国都在同一时间段遭遇极度深寒的现象,而在同一时间段的澳洲当地气温竟然能高达五十二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甚至俄罗斯西伯利亚位于北极圈内的地区2020年发生创纪录山火。美国东北部地区2020年还连续遭到罕见的暴风雪、飓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的数据,2020年美国出现了30个已命名的热带风暴,其中13个达到飓风级别,成为史上最严重的飓风季。而自有记录以来,美国过去平均每年出现的飓风数量仅为6个。 七、欧盟实施《欧洲绿色协议》《欧洲气候法》为绿色低碳目标护航 欧盟委员会在2020年3月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承诺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以落实欧盟委员会《欧洲绿色协议》提出的“气候中和”的政治目标,这标志着欧盟将政治承诺付诸立法,为其绿色增长战略指明了方向。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绿色协议》,其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得到26个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大力支持。随后,欧盟迅速推出了绿色增长投资计划、公平过渡基金、《气候法(草案)》等具体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后,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4月初表示仍将继续实施《欧洲绿色协议》并将其中的数字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投资作为恢复经济的重要抓手。 八、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获关注 2020年2月25日,瑞士空气质量技术公司IQAir发布《2019世界空气质量报告》。作为本次报告中的亮点,近年来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报告》称,近年来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19年污染物浓度又比2018年有所降低。过去10年来中国首都北京的年均PM2.5浓度已下降一半以上,退出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0个城市行列。 另一个积极的方面是,去年各国扩大空气质量监测的数量显著增加,“监测站的数量比前一年增加了200%以上。”安哥拉、巴哈马、柬埔寨、刚果(金)、埃及、加纳、拉脱维亚、尼日利亚和叙利亚的连续公共空气质量数据首次可用。报告说明,更多的监测数据对告知公众呼吸的空气质量很重要,并有助于解决全球空气污染问题。而非洲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只有不到100个监测站向公众实时提供空气质量数据。 九、拜登做出重返《巴黎协定》承诺 据美联社巴黎2020年12月12日报道,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承诺将在就职第一天让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拜登说,“我将立即开始与世界各国领导人合作,尽力去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包括在我上任的100天内召集主要经济体领导人举行一次气候峰会。” 目前,在全球超过190个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中,美国是唯一退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2017年特朗普政府撕毁承诺,取消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清洁能源计划,持续放松化石能源行业发展相关环境约束,废止了美行政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举措。 拜登宣布回归“《巴黎协定》”,让美国与《巴黎协定》之间出现了转圜的余地,给重塑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带来新机遇。 十、世界各国须确保化石燃料的产量每年降低6%,方能扭转灾难性气候危机 2020年12月3日,由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20年生产差距报告》指出,要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全球每年必须将化石燃料产量削减6%。但是,各国仍计划在未来10年增加化石燃料产量。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疫情后复苏标志着一个潜在的转折点,各国务必转变方向,避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实际生产水平持续保持在远高于实现1.5℃温控目标所要求的生产水平之上。 该报告于2019年首次发布,旨在衡量《巴黎协定》与各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计划之间存在的差距。报告发现,“生产缺口”仍然很大:各国计划在2030年生产的化石燃料总量比实现1.5°C温控目标所限定的生产水平高出一倍以上。 |